
相比1月拿下中國國有汽車集團銷冠頭銜,投資者似乎更關心其與東風汽車的重組。
作 者 | 清 辰
責 編 | 林 東
出 品 | 汽車K線
2024年,以全年268.38萬輛的最終銷量成績,在《汽車K線》統計的2024年中國(上市)車企集團銷量排名中,力壓東風汽車集團,躋身榜單Top 5。

2025開年首月,在中國汽車市場一片喧鬧之中,長安汽車表現穩健,其銷量甚至將、一汽集團甩到身後。
可正當長安汽車勢頭正盛之時,與東風集團的央企重組,為其獨立發展增加了不確定性。
這場看上去是“強強聯合”的重組,對長安汽車而言,究竟是獲得資源互補的機遇,還是埋下負重前行的隱患?
自主扛旗、合資承壓
長安汽車公告顯示,2025年1月,長安汽車整體銷量為27.57萬輛,同比略微下滑1.66%,環比增長9.98%。

值得注意的是,《汽車K線》統計的1月中國主要上市車企集團銷量排名中,長安汽車僅次於吉利控股集團和,位列第3;且還是榜單Top 5中,唯二實現環比正增長的車企。
與此同時,長安汽車新能源車型貢獻銷量6.75萬輛,同比增長26.8%;海外銷量為6.2萬輛,同比增長10%。同期,中國汽車出口47萬輛,同比僅增長6.1%。
長安汽車1月銷量數據看上去可圈可點,確實讓投資者看到其在新能源轉型與全球化戰略方麵,已取得初步成果。

「長安汽車股價K線圖」
1月銷量數據發布次日(2月6日),長安汽車股價上漲3.7%,成為自去年11月12日以來的最高單日漲幅;2月7日,其股價再漲2.89%,收於13.54元/股。
春節假期過後,長安汽車在資本市場以一波“三連陽”為農曆蛇年開局,多家券商也紛紛表示,即便受到春節假期與“雙新”政策切換影響,長安汽車銷量仍表現出較強韌性。
不過,若從長安汽車各品牌角度看,在這表麵的紅火之下,也暗藏玄機。
長安汽車旗下自主品牌,1月銷量為24.1萬輛,同比微降0.21%,在長安汽車整體銷量中的占比達到87.4%。

「圖片來源:長安汽車2025年1月產銷快報」
其中,長安品牌銷售14.56萬輛,占其乘用車板塊19.3萬輛銷量的75%。
深藍汽車1月交付2.46萬輛,同比增長34%;長安啟源銷售1.08萬輛,同比增長2.25%。阿維塔1月銷售8826輛,同比增長25%。
可以說,長安汽車通過長安主品牌穩住燃油車基本盤的同時,正加快自身的電動化轉型,並已逐漸成為整體銷量增長的核心引擎。
與長安汽車自主“三駕馬車”相比,長安汽車合資板塊卻在持續“失速”。長安馬自達,從當年憑借出眾的運動屬性火遍中國大江南北,到如今淪為小眾產品,讓人唏噓。

雖然該公司試圖通過馬自達EZ-6,在新能源時代重新勾起人們對馬自達出色操控性的回憶,但現實依舊冰冷。
1月,長安馬自達僅銷售6604輛,同比下滑28.28%。在售5款車型,僅一款新能源產品。相較同為日係品牌的豐田、本田,依靠普及混合動力係統保住市場地位,馬自達在華合資的這根獨苗,何時才能跟上時代?
長安福特,2024年累計銷售新車24.7萬輛,同比增長5.97%,成為為數不多仍能保持年度銷量正增長的合資車企。

然而,今年1月,長安福特月銷1.75萬輛,同比下滑16.44%,這份難得的“驚喜”已經不在,留下的隻有對於長安合資板塊的擔憂。
銷量業績穩健難抵重組焦慮
自主與合資,“冰火兩重天”的景象在今天的中國汽車市場已不鮮見。
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(簡稱“乘聯分會”)統計,今年1月,曾不可一世的德係品牌,市場份額降至18.4%;日係品牌也僅剩下13.4%;美係更是隻有5.2%。

「圖片來源:乘聯分會」
合資車企不論是為了避其鋒芒,選擇戰略性收縮,還是苦尋破局之道而不得,在自主品牌一輪又一輪“攻勢”下,越來越被動。
在2月18日舉行的一場投資者問答中,長安汽車表示,“汽車行業的發展,新能源隻是序章,數智新汽車才是真正的未來。”屆時,商業模式、產品形態、營銷模式、生產方式等,都會呈現新生態。
—延伸閱讀—
東風、長安突發公告重組!“其他國資央企”是一汽?
三大汽車央企“戰略性整合”再加速 | Kⷆocus
當外資品牌還在新能源轉型這個問題上糾結的時候,長安汽車這樣的中國車企已經開始在為汽車產業的未來做準備。
2月9日,長安汽車在大本營重慶啟動“北鬥天樞2.0”計劃。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直接表示,長安汽車將全麵轉型為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,未來將不再開發非智能化新產品。

朱華榮強調,長安汽車將繼續堅持“自主研發+合作共創”兩條腿走路,全力推進“北鬥天樞2.0”計劃。其中提及的“合作共創”,自然是依托華為,推動乾崑智駕、鴻蒙係統等技術在阿維塔和深藍產品上的應用。
按照長安汽車的產品規劃,未來3年內推出35款數智新汽車,並在2026年實現全場景L3級自動駕駛,2028年進一步實現全場景L4級功能。
此外,長安汽車計劃2025年全係標配L2+級智駕係統;今年8月,在10萬元級別車型上搭載激光雷達。這不僅是推動智能駕駛技術普及,更是直麵比亞迪“天神之眼”的競爭。
不單單是智駕,長安汽車去年10月發布的“天域座艙”和“天衡底盤”,都將依托天樞大模型得到升級。據長安汽車介紹,今年6月,“天衡底盤”將加入橫風穩過、強力刹車等功能。

「圖片來源:長安汽車公告」
然而,就在朱華榮親自發布“北鬥天樞2.0”計劃前1小時,長安汽車發布控股股東擬發生變更的提示性公告稱,間接控股股東中國兵裝集團與東風集團正籌劃重組事項。
兩家老牌汽車央企合並的消息,迅速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。發布會後,朱華榮匆匆離開。
資本市場給了自己的態度
2月10日,港股東風集團股份大漲25.7%,A股更是開盤即封漲停。

「東風集團股份股價K線圖」
相比東風因重組有望改善業績,長安汽車股價就要平淡許多,高開8.57%後迅速回落,當日股價報收14.18元/股,上漲4.73%;之後9個交易日,長安汽車股價進入下行通道,截至2月21日收盤,收於13.32元/股。
不難看出,對於與銷量業績不佳的東風汽車合並,投資者明顯感到擔憂。
對此,德邦證券等券商樂觀地認為,重組後新實體年銷量有望突破500萬輛,超越比亞迪成為全球第五大車企,規模效應將提升供應鏈議價權與研發效率。

可是相反以為代表,持謹慎態度的券商則認為,雙方品牌重疊(如阿維塔與嵐圖等)、管理文化差異等因素,可能拖累整合進程,甚至擔憂長安汽車需承擔東風財務壓力。
2024年,東風汽車集團銷量僅為189.59萬輛,同比下降9.21%;相比年銷268.38萬輛、同比增長5.12%的長安汽車,差距近80萬輛,遜色不少。
今年1月,東風汽車集團銷量同環比皆大幅下滑,僅為11.68萬輛,甚至還不及長安汽車月銷量的一半。
財務業績方麵,2024上半年,長安汽車歸母淨利潤為28.32億元,同期東風汽車集團歸母淨利潤僅為6.84億元。

「東風集團股份歸母淨利潤變化趨勢」
從業績角度看,資本市場的擔憂不無道理。況且二者從行政級別上看,長安汽車不過是兵裝集團二級子公司,為廳局級單位;而東風汽車集團為國資委直屬副部級央企。
因此,不少人擔心重組過程將由東風主導,從而對長安汽車的發展決策產生不利影響。
Views of AutosKline:
不論是級別更低的長安反過來拉東風一把,還是兩家齊頭並進,兩大央企走到一起,終歸會在供應鏈降本、技術互補、資源協同等方麵帶來益處。
但應注意的是,在中國汽車產業正經曆“技術定義品牌”的當下,長安汽車取得的階段性成功著實不易。
若重組僅簡單追求數量上的規模,以及在全球汽車產業中占據更高位次,而忽視管理效能與技術迭代速度,甚至造成管理冗餘、陷入內耗,不僅不能實現“1+1 2”的協同效應,更可能錯失轉型窗口期。
對於長安而言,與東風的整合必須回答一個根本問題:如何在央企體製下,保持民營車企般的創新銳度?或許,上麵還需要給朱華榮一些時間和空間,更不能簡單的一合了事。

文字為【汽車K線】原創,內容參考素材源自上市公司公告和行業公開信息(相關公司和機構應有義務對其真實性負責);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
本號文章,未經授權,不得轉載,違者必究。同時,文章內容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!股市風險大,投資需謹慎!